top of page

恩光書院 圖書館開幕典禮



恩光書院於2019年3月30日舉行圖書館開幕典禮,出席剪綵儀式的嘉賓如下: 世界傳道會拿打素基金執行委員會代表譚潔賢女士、恩光書院校董會主席張國偉教授、恩光書院院長梁永泰博士、及恩光書院圖書及知識管理主任何潤馨女士,鄧敏思女士擔任大會司儀。 開幕典禮中,除了由梁永泰博士及何潤馨女士致辭外,還另邀請了兩位嘉賓,負責專題演講,分別是:香港神學院教務主任趙崇明博士,主講專題是:「基督徒書寫與閱讀的文化使命」; 及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社長翁傳鏗牧師,主講專題是:「基督教出版社如何擴闊讀者的宏觀思維」。 

院長致辭

梁永泰博士

今日我們是出席一個很重要的開幕典禮,是為恩光書院的圖書館舉行揭幕的儀式。或許有人會問:『為何恩光書院需要有一個圖書館?』。 大學作為思想的領導者,我們必須為社會培育新一代懂得認真思考的人。 香港經歷過150年殖民地政府統治的年代,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上均是欠缺原則性、批判性、綜合性、和想像性的思維; 一國兩制下他們的身份認同是怎麼樣的? 全球化又會帶給香港甚麼新的機遇呢? 這都是他們必須要重新思考的問題,他們能夠看到什麼有啟迪的書籍嗎?

市場上充滿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思想和理念,我們的學生又能否作出恰當的選擇呢?  他們可懂得與不同的作者對話嗎? 大學作為社會的一個文化的推動者,它的使命又是在那裏呢? 當社會不斷地走向極端化、人類的價值愈來愈變得對立、或是過份地專業化、功能化時,大學教育的靈魂又在那裡呢? 我們能否再為當今的大學教育尋回多元化的反思、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人性是甚麼等問題的探索嗎?

恩光書院雖然是一所微小的大學、卻也是一所美麗的大學。 它活像是一條「雅各的天梯」一樣,有天有地、有上有落、有東有西、也須強調是要「用信仰的眼睛看世界」、並要著重「在世界事物中見到上帝」。 恩光關注各種學科背後的哲理、也是著重各種不同專業的訓練; 城市就是我們的校園、世界就是我們的帳篷。

恩光書院為甚麼還需要有圖書? 原來人的腦袋是需要不斷的思考的,閱讀書籍確是能夠打開我們的腦袋、擴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可以更有深度地思考問題,尋找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還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書本,學習聆聽、與作者溝通對話、達成有深度的探究學習。

圖書及知識管理主任致辭

何潤馨女士

恩光書院除了舉辦文憑課程和碩士班課程外,我們還有與美國四所基督教大學合作舉辦一些碩士課程,分別是:(一) 與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合辦跨文化研究碩士課程; (二) 與凱恩大學(Cairn University)合辦商業行政管理碩士課程; (三) 與阿斯伯里大學(Asbury University)合辦傳播學碩士課程; (四) 與加爾文大學(Calvin College)合辦教育碩士課程。

恩光書院同學們除了可以共用上述四所大學豐富的圖書資源外,他們也有利用就近的恩光書院的圖書館。 雖然我們的藏書不多,除了有關神學的書籍外,我們仍有以下五種不同的分類:

    教育    青少年與社會議題    領導與管理    傳播與媒體    文化與歷史

至目前為止,除了共約6000本藏書外,我們還有一些影音資源及電子書的收藏。 為了方便學生的參閱,我們未來還計劃購買更多的電子書,供學生使用。

在此,我願意與大家分享一段經文如下:『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 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 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 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127:1)

最後,再次多謝世界傳道會拿打素基金執行委員會的資助,亦多謝各位的撥冗光臨,以實際的行動表達了你們的支持。

專題 (一)

基督徒書寫與閱讀的文化使命

趙崇明博士

趙崇明博士首先嘗試分析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現況,指出它正是身處在「後文字」和「娛樂至死」、及「追求平庸文化」的年代、受到商業市場主導的影響而被逼邊緣化的困境中。 但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社會運動」、及「後物質主義時代」的來臨,亦引發出現代人對滋養心靈書籍的需求。

趙博士亦從文化使命的角度出發,肯定基督教的文字事工和出版是不能離開社會的「公共空間」、也必定是有其「公共性」的。 他引用了范浩沙(Kevin J. Vanhoozer) 的看法,指出我們也應當關注基督徒對文化的讀寫能力。另一方面,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亦曾指出教會是另類的政治群體、基督徒是一群「僑居的異鄉人」,若此,基督教文字工作者也應該是一個「見證另類文化的群體」、可以進一步批判「平庸文化」。

最後,趙博士也引用了他近年有幾本個人著作出版的經驗,藉以分享他對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文化使命的一些體會。第一本書是: 《佔領中環與教會政治》(2013),它是對香港社會運動的一個即時回應,『希望趁著香港政局的變化和「佔中」於此刻歷史舞台出現的機遇,對教會有話要說,與教會一起做神學反省和自我批判』。 趙博士說這是他有生以來最有聖靈感動而寫作的一本書,讀者們的反應亦給他很大的激勵,想不到不足半年便要再印第二版了; 第二本書是: 《夾縫中的漂泊─香港教會的行旅政治》(2015),這本書是從香港的社會運動進一步談論及教會的政治信仰與實踐的課題;『如何將政治與生活結合,不僅是進入公共領域、關心社群,更是要跟公眾一起參與公共事務,將民主政治的道德價值落實在社群生活當中』。 不過,趙博士發現,這本書的受歡迎程度卻大不如前,估計的原因如下:一是香港社會運動的時間性是很短暫的、亦很快已經過去、「佔中」已不再是社會大眾關心的課題了; 二是許多教會亦不鼓勵信徒投入有關政治的討論; 雖然仍有許多青年人願意作深度上的思考,但第二本書的銷售程度卻是大不如前了; 第三本書是: 《神學,可以很美》(2018),這可以說就是趙博士對第二本書銷售情況的即時回應,既然「教會與社運」、「信仰與政治」不是香港信徒所關注的課題,倒不如重回到神學的思考吧。 不過,趙博士卻是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基督教神學的課題了,他要『讓神學跟文藝相遇,藉此學習認識上帝的美善,尋索基督教信仰內幾乎失落的審美之維度,從而嘗試發掘神學的美』,這樣或許也可以是擴闊讀者的思維、達成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另一種「文化使命」吧。

專題 (二)

基督教出版社如何擴闊讀者的宏觀思考

翁傳鏗牧師

翁傳鏗牧師首先介紹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歷史,它在1952年在香港開始時是採用「基督教輔僑出版社」的名稱,及至1967年才改名為「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它一直來的宗旨並沒有改變,就是要「承傳及發揚廣學會的精神」。 「廣學會」是傳教士李提摩太在1887年在中國創立的,它的工作是分三方面: 其一是翻譯及印製書籍; 其二是售賣或贈送書籍; 其三是辦報與徵文。 「廣學會」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工作是出版《萬國公報》,是最早面向中國社會、著力於社會啟蒙、尤其是向中國知識分子傳播西方的啟蒙思想、介紹現代思潮與文明、包括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等。 若是從擴闊讀者思維的角度看,它確實是屬於十分前衛的一份基督教刊物。 民國時期的廣學會,服務的對象又轉回到教會信徒的宗教生活中,但它仍然是關注於拓寬華人基督徒的視野、幫助他們理解並信靠全備真理、落實信仰與生活的結合,「廣學會」亦逐漸成為了全國各地一個發放教會新聞及聯合出版基督教刊物的中心。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初時是採用了「基督教輔僑出版社」的名稱 (英文是: The Council on Christian Literature for Overseas Chinese) ; 顧名思義,它的宗旨是要照顧海外華人的需要,不僅是香港、澳門、台灣、星加波,更也包括海外各地的華人,視野是不斷擴闊、廣及世界各地的華人。 不過,由於工作有限、人力也並不充裕,所以在1967年更改名稱為「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英文是:Chinese Christian Literature Council),集中關注本地或香港周遭華人教會的需要了。 近年雖然有人認為文字的出版工作已逐漸息微、甚至會被電子媒體所取代,但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卻仍然堅持文字出版工作的重要,我們仍然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閱讀的平台、滋潤讀者的心靈。 出版方面,我們仍然堅持要積極地面對時代的不同需要、並且要不斷擴闊讀者的宏觀思維。 譬如: 一方面我們仍著重紥根於個人靈性的操練、提供泰澤靈思系列、學像耶穌系列、聖經註釋系列等; 另一方面,我們亦關注生命的教育與輔導、社群的建立、和使命的承擔等。 我們亦在尋求新的推廣方法,譬如是:「說、書、會」。 「說」是舉辦一些分享會、「書」是書籍的出版、「會」就是匯聚四方讀者、一同探索創新的思維。 還有,我們近年亦有積極與國內的出版機構合作,包括國家宗教局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及國內基督教兩會的出版機構,主要是按照它們的不同需要、提供香港所有的資源、適切地支援國內的宗教事工。

Comments


bottom of page